本报记者历时五个月走访上海张江、苏州BioBAY、杭州医药港等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,采访53家生物医药企业和37位行业专家,结合最新产业数据,全景呈现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发展现状。


(产业观察记者 陈雪 上海报道)周一清晨,上海张江的研发人员将最新抗体样本送往苏州的CMC平台;周三午后,杭州的临床试验中心接收来自上海的受试者数据;周五深夜,无锡的药明生物生产线正在为上海创新药企代工生产——这些跨城协作场景,正在重构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版图。

■ 2025年产业协同关键指标
1. 创新资源:
- 联合实验室:建成89个
- 共享仪器设备:价值超50亿元
2. 产业链配套:
▸ 委托生产协议:同比增长183%
▸ 区域临床试验协作:覆盖率达76%

■ 三大协同维度
【研发协作】
- 上海:基础研究+First-in-class创新
- 苏州:产业化+CDMO服务
新夜上海论坛 - 杭州:数字医疗+AI制药
- 泰州:疫苗+诊断试剂

【生产协同】
1. 产能共享:
- MAH跨省委托:落地137个项目
- 应急生产互助:建立机制
2. 供应链:
- 关键物料区域配套率:提升至68%
- 冷链物流共享:节省成本32%

【生态共建】
1. 制度创新:
上海龙凤419杨浦 - 临床试验结果互认:扩大至45家机构
- 检查员资质互认:实现突破
2. 服务平台:
- 动物实验共享平台:服务企业892家
- 第三方检测联盟:成员达76家

■ 典型案例
- 张江-苏州BioBAY"研发-中试-生产"接力模式
- 长三角基因治疗联合创新中心
- 区域伦理审查互认试点

■ 现存挑战
1. 监管标准差异
爱上海419 2. 要素流动壁垒
3. 重复建设隐忧

■ 突破路径
1. 建立区域IND申报服务中心
2. 打造生物医药数据共享平台
3. 共建细胞治疗等专业园区

■ 未来趋势
1. 创新联合体模式深化
2. 区域生产网络优化
3. 跨境研发合作拓展
(全文共3970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