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深度报道上海市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在城市更新中的创新实践,通过多个典型案例展现如何平衡历史建筑保护与现代功能提升,探索超大城市中心城区有机更新的"上海模式"。


【本报记者 李媛 上海报道】盛夏的午后,漫步在徐汇区衡山路-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(简称"衡复风貌区"),法国梧桐的浓荫下,一栋栋历经百年沧桑的老建筑正焕发新生。作为上海规模最大、优秀历史建筑最集中的风貌保护区,这里正在进行着一场静悄悄的城市更新革命。

历史建筑的"活化重生"

在宝庆路20号,记者见到了正在修缮中的上海交响音乐厅配套建筑。这栋建于1925年的花园住宅,经过专业团队两年多的修复,即将作为音乐家工作室重新开放。"我们采用了'修旧如旧'的工艺,"项目负责人吴工程师介绍,"特别是外立面的水刷石墙面,完全按照历史配方复原。"

这样的案例在衡复风貌区比比皆是。数据显示,2020-2025年间,该区域已完成147栋历史建筑的修缮和功能提升。徐汇区房管局副局长周明表示:"我们建立了'一幢一档'制度,每栋建筑都有专属的'体检报告'和'治疗方案'。"
爱上海论坛
社区微更新的"绣花功夫"

与大型历史建筑修缮相比,社区空间的微更新更考验城市治理的精细度。在乌鲁木齐南路"66梧桐院",这个由老建筑改造的社区客厅成为周边居民的"第二客厅"。每天上午,退休教师王阿姨都会来这里参加书法班:"以前这里破破烂烂的,现在既保留了老房子的味道,又很实用。"

长乐村是另一个典型案例。这个建于1930年的新式里弄小区,通过"抽户改造"方式,在保留80%原住民的同时,完成了厨卫设施的整体改造。居民张先生告诉记者:"现在家里有了独立卫生间,生活质量提高不少,但邻里氛围还是原来的样子。"
上海贵族宝贝sh1314
多元参与的治理创新

城市更新离不开多方协作。衡复风貌区探索形成的"政府引导、市场运作、公众参与"模式颇具特色。天平街道推出的"梧桐创智"平台,已吸引32家专业机构和200多位社区规划师参与更新项目。

法国建筑师皮埃尔参与了几处老洋房的改造设计:"上海的做法很聪明,既保护了建筑的历史价值,又赋予它们符合当代需求的功能。这种平衡在欧洲也不多见。"
上海花千坊龙凤
未来展望

根据《上海2035总体规划》,到2035年中心城区将完成约4000万平方米的各类更新。市规划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:"衡复模式将推广到其他风貌区,我们要让城市更新既有高度又有温度。"

专家指出,上海的城市更新正从"拆改留"转向"留改拆",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和社区认同。这种转变背后,是城市建设理念从"规模扩张"到"品质提升"的深刻变革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