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过对黄浦江两岸45公里贯通区域和苏州河42公里岸线的实地探访,记录上海最具标志性的滨水空间转型之路

上海花千坊龙凤
(本报城市观察员 周雨桐)清晨6点,在杨浦滨江的皂梦空间,晨跑的市民正与保留的工业遗址擦肩而过。这座由百年肥皂厂改造而来的公共空间,已成为上海滨水更新的典范之作。最新统计显示,2025年上半年黄浦江两岸累计接待市民游客突破5800万人次,较贯通前的2017年增长近10倍。
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的《"一江一河"发展报告》揭示:沿岸已活化利用工业遗存156处,总面积达92万平方米。其中,徐汇滨江的"西岸美术馆大道"汇集38个文化场馆,年举办艺术活动超400场;虹口北外滩的"世界会客厅"累计承接国际会议127场。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片区,则通过"建筑可阅读"项目,使抗战遗址变身红色旅游打卡地。
最具创新性的是交通系统的立体整合。南浦大桥下的"多维走廊"串联起轮渡站、公交枢纽与滨江步道;静安段的苏州河慢行系统,通过21座桥梁的改造实现两岸无缝衔接。数据显示,沿岸新建的58个滨水驿站,日均服务市民超15万人次。
"上海正书写着超大城市滨水区更新的'中国方案'。"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吴志强评价道,"这种保留城市记忆、重塑空间功能、激活文化基因的更新模式,为全球河口型城市提供了宝贵经验。"(全文约3560字)
夜上海419论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