梧桐区里的城市更新:上海衡复风貌区保护与再生实践 【本报记者 李媛 上海报道】盛夏的午后,漫步在徐汇区衡山路-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(简称"衡复风貌区"),法国梧桐的浓荫下,一栋栋历经百年沧桑的老建筑正焕发新生。作为上海规模
【文化观察】从石库门到陆家嘴:上海女性的百年形象嬗变 ■ 多元画像:摩登都市的女性群像清晨7点的陆家嘴国金中心,投行副总裁林妍正在健身房完成晨练,她的智能手环显示今日已消耗412卡路里;同一时刻,田子坊的苏绣工作室里,90后传承
"双循环格局下的上海答卷: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城市更新并行记" 【城市观察员 王沪生 上海报道】清晨的陆家嘴,建设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大厦正在进行最后的玻璃幕墙安装;午后的杨浦滨江,老厂房改造的数字经济产业园迎来首批入驻企业;傍晚的
【特别报道】"1+8>9:上海大都市圈如何破解'虹吸效应'实现共生共赢" 【首席区域经济记者 陈思远】清晨7:10的虹桥枢纽,开往苏州的市域铁路满载跨城通勤族;上午10:00的G60科创走廊,上海工程师正与嘉兴技术员远程调试设备;下午3:30的洋山港,来自宁波的
【民生观察】步行15分钟的幸福半径:上海社区生活圈实践样本调查 【基层治理组 上海报道】早晨在社区食堂吃一碗热乎的辣肉面,送孙辈到小区门口的托育中心,步行十分钟到社区医院配药,下午在街角口袋公园和老邻居下棋...这是曹杨新村居民张阿婆
【深度调查】上海高端会所业态转型:从"夜色经济"到"品质生活" ■ 行业现状篇:规范化发展进行时1. 市场格局:- 持证经营会所数量变化(2023-2025)- 区域分布特征(外滩源VS新兴商务区)- 消费群体画像(商务宴请占比65%)2. 监管升级:- 文化执法新规
【特别报道】双循环格局下的上海答卷:2025城市发展白皮书 ■ 经济转型:新动能培育1. 产业升级:- 临港新片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- 张江人工智能岛创新生态- 北外滩数字航运枢纽建设2. 消费升级:- 首店经济3.0版本演进- 夜间经济质量提升计划- 本
【数字化转型特别报道】"数治上海"的进阶之路:从智慧城市到国际数字之都的建设实践 【顶层设计】1. 制度创新:- 数据条例:全国首部综合性数据立法- "一网通办":接入服务事项3624项- "一网统管":覆盖城市运行体征85个2. 基础设施:• 5G基站密度:每平方公里32个• 算力
【双面绣】上海:在传统与未来间起舞的2025城市报告 (首席城市记者 陈墨 上海报道)清晨6点的豫园九曲桥,老茶客们正用紫砂壶冲泡着第一道碧螺春;同一时刻,张江科学城的量子计算实验室里,90后科研团队已开始调试最新一代光子芯片
【产业协同调查】从张江到苏州BioBAY:解码长三角生物医药"创新走廊"建设 (产业观察记者 陈雪 上海报道)周一清晨,上海张江的研发人员将最新抗体样本送往苏州的CMC平台;周三午后,杭州的临床试验中心接收来自上海的受试者数据;周五深夜,无锡的药明生